◆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,若有轉貼、引述請先取得同意◆

##EasyReadMore##

綠島人權園區的心靈亮光

文.圖/曹欽榮

從海上眺望綠島人權園區全景。

旅行島嶼

   人們書寫旅行世界各地島嶼的心情,發抒陽光和海洋迷人氣息,成為今天全球化資訊萬變、多元流動的時代裡,對島嶼的現代想像和迷戀。想像著島嶼孕育豐厚自然、人文姿采、地球漫長演化的驚艷,人類遷徙的傳奇、與大自然共生的變遷,思索著邊陲反轉為中心。回顧過去,超過數百年的歷史,人類將島嶼視為邊陲、封閉、隔離的監禁人犯之地,以「非我族類」對待他人,惡魔島成為痛苦與恥辱的歷史印記。在文學的、電影的世界裡,罪與罰的島、海角樂園的島,交纏著島嶼的死亡與愛戀故事。大仲馬小說名著《基督山恩仇記》的主人翁,度過島嶼漫長監禁、銘刻的歲月;創造人與島、流離與永恆的古典範式,流傳至今。我們的歷史「真實」世界裡,政治犯曾說:「《基督山恩仇記》在綠島監獄是讀不到的。」


  環繞台灣的周邊島嶼中,靠近中國沿海的金門、馬祖諸島曾經是冷戰「反共抗俄」時代的前線,而台灣島東南海上的綠島、蘭嶼曾經是冷戰時代的監獄島。在「共產中國vs自由中國」對立的時代,台灣海峽畫下海上的中線,那條地圖上人為的紅線,垂直割裂海面、青天。今天,雖然不存在西太平洋島鏈的亞洲冷戰對抗線,韓國38度線、沖繩美軍基地,依然存在於後冷戰時代。當代島嶼觀光熱潮下,遊客緬懷前線或監禁地,增添歷史殘留的神秘傳奇色彩!而世代生活在島嶼的島民,又如何看待「我們的島」的未來,會是什麼樣的變貌?

 
從園區南側山上眺望綠島人權園區全景。
    綠島以珊瑚礁生態吸引潛水、浮潛遊客(每年約35萬人),漢人已經移居島上兩百年,現在綠島沒有世居的原住民,與蘭嶼世居達悟族不同。黑潮洋流扮演兩個島嶼人類遷徙、拼鬥、定住、生存活動的關鍵角色吧!蘭嶼曾經短暫設立監獄,綠島是多數台灣人的恐怖記憶之島-火燒島。台灣民主化過程,為了紀念白色恐怖時代先行者,綠島人權紀念碑先於1999年落成,而後於2001年設立人權紀念園區。園區散佈著人去樓空的政治犯監獄遺址,海岸地從解嚴後的廢墟漸漸轉向文化遺產方向前進,直追南非羅本島(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)。遺址在海風與烈日強烈的刻痕下,傳唱著-關不住的自由呼喚。


文物靈光

  受難作家柏楊在綠島人權紀念碑寫下:「在那個時代 有多少母親 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 長夜哭泣」。紀念碑牆上唯一的話語、八千多位受難者名字凝視著遊客,照映著母親的愛與憂愁。兩岸隔離,在中國的母親臨終前,不知道她的孩子已長眠13中隊(1951-1965年新生訓導處公墓),日夜望鄉!什麼樣的社會能夠不再讓母親長夜哭泣,園區帶給遊客許許多多難以言說的歷史疑問。

 
綠島人權紀念碑於2009年綠島和平對話活動,增補八千多位受難者名單。

綠島人權園區紀念碑旁的三峰岩(圖中最左),被視為受難者永遠的紀念碑。

   遊客漫步、梭巡監獄歷史遺址,見證這個時代-自由如同島嶼的新鮮空氣,潮來浪去,存在於永恆。囚禁於島上的心靈,見證了人在島嶼的身、心、靈和自然融合,昇華受難者的痛苦記憶,超越政府獨斷壓抑自由思想的思維,警示社會負面歷史的教訓和恥辱。

  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留下許多文物,手工製作多把小提琴,廣為流傳這樣的故事-國際知名的小提琴家胡乃元的第一把琴是綠島難友製作的。胡乃元的父親胡鑫麟,任職台大眼科醫生時被捕、判刑,19515月,第一批受難者被送到綠島新生訓導處近十年。琴象徵希望、美好、悅耳,難以證實的傳說,流動著昇華後的樂音,傳說真實與否已不重要,傳說成為傳奇,隱含著真實和心靈的美麗想像。


「新生訓導處展示區」展出受難者胡鑫麟在綠島製作的星象圖(複製件)、胡鑫麟出獄後所撰著的台語辭典。

  胡乃元至今仍保存父親在綠島精細繪製的星象圖,胡爸爸生前告訴乃元,在綠島有了星相圖,就知道台灣的方向。繁星在綠島漆黑的晴空特別亮眼,星光點亮人們的方向,更照亮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大道。小提琴、星相圖(複製品)等等珍貴發光的受難者文物,都在綠島人權園區裡展出。來到綠島的遊客,能不對這樣的物件和故事發出驚奇嗎!遊客凝視這些監禁夾縫裡的遺留物,煥發著班雅明所指的靈光(aura),這會是觀光學者Urry所說:「一趟旅遊要是少了可以睜大眼睛來凝視的特別事物,不足以構成一次觀光經驗。…觀光這件事,非得有非比尋常的事物來凝視(gaze)不可。」

「新生訓導處展示區」展出受難者陳孟和在綠島花了一年多時間製作的小提琴。


觀光凝視

  視島嶼的一切自然造化,人在艱難處境裡發光的遺產,這樣的島嶼旅行經驗,為觀光學者的「觀光凝視」(tourist gaze)說法,增添了另類的註腳。綠島旅行的魅力所在,美麗悅目景緻、心靈自由飛翔,到了人權園區,對未曾體驗過的監獄好奇,對我所不知的歷史質疑;漸漸理解苦難的意義,堅定追求更自由的生活,珍惜、守護人權的想法,因此慢慢萌生,人權將不再是抽象概念和「舶來品」,人權就是從同理心參訪園區,互相疼惜彼此開始。這是為什麼設立園區、歷史遺址存在的理由,不只是讓我們理解共同的過去,發生了人權侵害的歷史,雖然這是它設立的首要原因;它不斷對觀眾發出自我挑戰:單一觀點、既定成見、偏見,不只在我們的社會,也在我的身上時常發生,我又如何避免?

「新生訓導處展示區」展出受難者陳孟和在綠島花了一年多時間製作的小提琴。

  遊客不一定認為受難者的苦難,換來今日民主自由的道理,歷史的教訓常常是人們事後認知所「換來」的,歷史也一再重演。遊客穿著從流行紀念品商店買來的監獄圖文T-shirt休閒海灘夾腳鞋,穿梭在園區裡;kitsch流行商品隨著遊客流動在受難之地,休閒意味及人類受苦感知,並存於園區的場域氛圍,這被稱為黑暗觀光研究領域的消費主義、通俗文化的觀光現象之一。綠島仍然有使用中的監獄-台灣綠島監獄,關押司法人犯,監獄門口寫著:「歡迎光臨」,販賣監獄副產品,留影的遊客認知這是觀光的一部分,認識這座監獄和人權園區監獄的歷史和性質,是園區的任務。這樣的島,不只美麗,值得探討黑暗觀光,甚且對當代社會避諱受苦、死亡的生命價值,具有探索宗教、美學、哲學的文化意義。


文創之美永續園區

  園區現場的真實感、島嶼旅行的魅力,會是展現人類不屈服的精神之美!島嶼景觀山海之美!保有這些美,是綠島與園區多方位的考驗,全球化/地方化的博物館觀眾溝通,正是這類博物館的未來挑戰,也是吸引人們目光之所在。全球性的紀念館熱潮,方興未艾,紐約世貿大樓911紀念地前,來自各國的觀光客,憑弔景象交錯911攻擊事件當天的電視畫面,令人沉思。

  島嶼永續(sustainable)是觀光全球化下追尋地方特色的課題。白色恐怖歷史的門縫已經打開,幾千位受難者在綠島勞動/生產、思想改造監禁的歲月歷程,讓我們恍然大悟,「永續」、「環境權」、「回歸大自然」等今日用詞的內容和真意,潛藏在過去受難歷史的精神裡,我們看見物質匱乏,但是精神豐富的年代,人超越政治,追求自由的生死搏鬥。

  綠島人權園區這兩年來的活動內容-「綠島.和平.對話」,期待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對話,期待與所有人、我們的社會、外在世界深層的對話。深刻的歷史圖像是文化深厚的基盤,深入歷史是今日稱為文化創意的第一步,思索小提琴、星相圖的靈光,想像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在綠島的舞姿形影,不屈靈魂的身體之美、精神文明之美,有待我們深廣地探索,我們看到綠島的心靈亮光。

園區於2010年綠島和平對話活動,展出受難者畫家陳武鎮畫作。

 【本文摘自《明道文藝》417期,201012月號】

12:19  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